文||枫蕊
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评价说:“他是第一位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,为中国焊接事业做出了开创性成就。”
令大家啧啧称奇的高铁就是出自他手。
他就是潘际銮院士,一个把命运同祖国紧紧“焊接”在一起的人。
1.
1927年,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铁路职工家庭里,父亲曾是位秀才,经常鼓励儿女们要好好学习,做对国家有用的人,他牢牢记在心里。
潘际銮天资聪颖,上小学时连跳两级,如若不是国难,他的学业定会十分顺畅。
潘际銮10岁那年,日军的飞机一路狂轰滥炸,家园尽毁。
他们一家人背着铺盖卷,一口锅,走到哪,吃到哪,睡到哪,要多苦,有多苦。
那天,一家人战战兢兢挤在开动着的煤车里,敌人拿机关枪朝他们疯狂扫射,司机赶紧停车,疏散大家趴进了麦地里。
听着飞机在头顶肆意叫嚣,子弹好似在奸笑,却毫无办法,潘际銮气得把手指深深抠进了泥里,在心里暗暗发誓:“我要抗日、救国、回家。”
屋漏偏逢连夜雨,逃到株洲的时候,潘际銮不幸得了致命的伤寒病,十几天昏迷不醒。
父亲心急如焚,千呼万唤,硬撑着把他背到桂林,他才苏醒过来。
松了口气后,他们又经贵州逃到云南,勉强歇下脚来。
很长一段时间里,潘际銮的耳畔总是回响起敌机的轰鸣声、机关枪的突突声、炸弹的爆炸声、乡亲们的悲号声、惨叫声……脑海里不时闪现出人们亡命逃难的身影,和那哀绝的眼神,他的心急得近乎要炸裂。
即便是在逃难途中,潘际銮也没忘记读书,他深知书能给他养分,给他力量。
在云南,他断断续续读了6所中学,中途还经常要去打工养家糊口。
有一段时间,潘际銮在一家汽车修理厂看仓库,与一张旧桌、一条破凳为伴,枯燥异常,他却暗自偷着乐。
他说:“我就在桌子底下抽屉里放一本书,有领导来了,我就看仓库,领导一走,我就打开抽屉看书,所以学习一点都没耽误。”
16岁那年,潘际銮以云南省状元的身份,被保送进闻名世界的西南联大,和杨振宁、邓稼先等成为了校友。
他坚定地说:“我读书的目的,就是要为国家做贡献。”
2.
进入西南联大后,潘际銮怀着工业救国的宏愿,选择了攻读工科机械系。
西南联大并不好念,老有1/3的学生不及格,但潘际銮信心满满。
不料,两个月后的一次考试,潘际銮自认为最强的物理居然没有及格,他当即愣了。
握着试卷,如同握着一块铁,那些个鲜红的“x”,像一把把剪刀,捅疼了他的心。
潘际銮没有气馁,决定死攻。
此后,老师要讲什么课,看过题目后,他就赶紧开始自己练。
潘际銮一有时间就钻进学校图书馆,在那里,他一边埋头看书,一边做笔记,遇到不懂的,就托腮沉思,好不容易破解了,就直身咧嘴一笑,一个个难题,像一块块硬骨头,都被他的“铜牙铁齿”啃了下来。
除了通读课本之外,潘际銮还读遍了大一物理的所有参考书,以至于后来每次都考得很好,他倔强地说:“我就不信自己学不好这门课。”
有一次上课,讲经济概论的萧老师说:“我要看看潘际銮长什么样,他怎么老考那么好。”
结果一点名,潘际銮根本没去,萧老师才知道他是提前学过了。
正是由于西南联大对学生的高标准、严要求,才使得潘际銮练就了过硬的本领。
3.
抗战胜利后,西南联大解散,潘际銮转到清华大学学习,随后成为清华大学机械系助教。
1950年,教育部从全国高校选拔150名青年教师,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,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深造和研究,潘际銮便是其中之一。
当时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,国人说起焊接就想到焊“洋铁壶或自行车”,很辛苦,还被人笑话。
潘际銮因之前听一位教授讲过焊接技术的重要性,笃定地认为这门技术能让中国崛起。
他主动报名,师从苏联著名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教授。
潘际銮扎实的学习水平,和创新想法,获得了普洛霍洛夫的赏识,指导他选择了前沿项目“焊接中的热烈纹研究课题”。
1952年,哈工大成立焊接专业,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,他既要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,又要给本科生上课,还承担了焊接实验室和专业的筹建工作,他忙得团团转,却乐得其所。
没过多久,在导师的指导下,潘际銮独立解决了鞍钢座平炉炉壳出现的长距离裂缝问题,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。
站在平炉前,潘际銮欣慰地笑了,他庆幸那个逃难路上的惊恐少年,那个西南联大图书馆里死啃书的大学生,终于可以学以致用了。
1953年,清华大学委托潘际銮,主持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,为国家工业发展培养人才。
两年后,潘际銮就跟学员们一起,在清华大学左楼西侧的一栋楼里,建立了中国第二个焊接专业,他任教研组主任。
两个焊接专业的成立,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焊接人才,潘际銮功不可没。
4.
潘际銮曾说:“哪里有需要,我就到哪里去。”
1992年,当时的江西无重点高校、无学部委员、无博士点,为了填补这一空白,省长跑去清华大学找校长,要求一是院士,二是江西人。
经清华大学党委会商议,推荐了潘际銮。
当晚,夜深人静,潘际銮侧身而躺,他微闭双眼,右手托着头,像托着个沉重的问号,丝毫没有睡意。
他干脆披衣下床,喝了口水后,在屋里抱臂踱来踱去。
夫人惊觉有事,忙起来问个究竟。
潘际銮说出了他的担忧:“我已经50年没回江西了,对那边的情况没有把握,但我是江西人,省长邀请我去,我有责任回去,可要我放弃这么大的团队,牺牲太大了。”说完,缓缓坐在沙发上,低下头,不停摸后脑勺。
夫人深明大义,说:“你做什么我都支持,更何况是回家乡做教育工作,这非常有意义,非常好。”
夫妇俩商定后,便启程了。
进南昌大学后,潘际銮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“西南联大的传奇还能复制吗?”
但他很快发现,学生们大多缺乏学习动力,他决定用教育改革的方式来扭转校风,针对学生搞了一个“三制”——竞争制、淘汰制、学分制,即对品德、学业排名靠前10/%的学生,实行重奖;
对后10%的学生要求部分缴费;
对拿不到40%规定部分的学生,予以淘汰;
修满学分、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、升学;
学习努力,但没能修满学分的,可以延长学习年限。
方案一出,校内校外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。
“我孩子本来是公费生,你要我交学费,绝对不同意!”
“你要搞淘汰,学生自杀了怎么办?”
……
面对这样的现状,潘际銮只得赶忙去找省委书记,说:“我定的这几个制度,所有人都反对。”
省委书记当即拍板,说:“没关系,你要淘汰,我给他安排工作。”
潘际銮坚持实行三个制度,一年下来,开除了四十几个学生。
教学,教学,不只是学,还有教的问题。
潘际銮发现不少教师在校内不认真讲课,却在校外兼课,做科研也不行,又针对教师推出了三制,既考核其讲课成绩,又考核其科研水平。
这样一来,教师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,学生的水平也上去了,潘际銮带领的最好的团队,也获得了创造发明一等奖。
仅仅5年时间,南昌大学就成功通过211的审核。
直到2002年,潘际銮才功成身退。
这一回家,他回得十分漂亮。
5.
潘际銮做教育是雷厉风行,做科研更是一丝不苟。
早在1987年初,工业部邀请国外专家,参观正在施工的秦山核电站,专家们发现工程中大量的焊接结构质量不合格,一旦导致核泄露,结果是致命性的。
潘际銮被任命担任该工程的唯一焊接顾问,他前去施工现场考察,发现问题立即整改,不合格的焊接结构要求推倒重做。
他经常瞒着家人跑工地,和工人们一起解决技术问题。他说:“我不敢告诉父亲,就连妻子也没敢告诉。”
工程中,需要焊接一条直径700毫米、壁厚70毫米的高温高压不锈钢管道,日本答应以10万美元向中国转让技术,但因有附加政治条件未能成交。
不能为国家解决难题,潘际銮急得焦头烂额,他几次伫立窗前,仰望长空,那是日本飞机张狂过的地方,仇恨像头狮子在他体内张牙舞爪。
潘际銮决定自主研发这项技术,10平米的办公室里,留下他屡次抠头、站起、又坐下的身影,计划书写了又改,改了又写,终于制定出一套技术公关方案和要求,并很快挑选了优秀焊工进行焊接实验和技术培训。
核电站汽轮机的转子重达300吨,要求60年不坏,拼焊是唯一的选择,工艺要求极高。
那些天,潘际銮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焊,遇到工人没把握的地方,他就接过焊枪,说:“我来吧。”工人师傅看着他熬红的双眼,心疼不已。
他却说:“我是工程教授,所以更强调的是动手能力,工匠精神讲究的是每一个细节都要达到高精。”
正因为如此,潘际銮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主管道的焊接,这一技术,就连美国也无法做到。
秦山核电站运转至今,主要焊接结构未发生问题。
正如斯大林所说:“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。”
6.
次年5月,潘际銮赴成都参加焊接技术会议,看到了一幕令他惊骇的场景:一位工人使用传统的焊机,从内外双面,焊接大直径合金钢罐体。
罐体管壁厚100毫米以上,为达到工艺质量要求,管件必须预热到200度,工人穿着厚厚的石棉服,蹲在一个小小的铁笼里,然后铁笼被吊车吊进罐内。
高温会使窄小的空间里产生大量有害气体,工人随时可能休克,救护车必须全程在场。
潘际銮的眉头像“焊紧”了一般,连连说:“工人师傅太不容易了。”心想:“我一定要实现大型工件的焊接自动化。”
回家后,他把这一场景讲给夫人听;回到实验室,又讲给学生听,末了,总摆着头说:“我愧疚啊。”
恰好,有一次去美国考察,潘际銮看到一家公司研发的焊接机器人,像跳骚一样沿轨道爬到工件上焊接,他惊喜不已,决定发明爬行式焊接机器人。
1997年,和潘际銮合作的焊接技师,终于设计出了可以摆脱轨道自主爬行的机器人。
潘际銮迅速带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建立研究课题组,对爬行机器人进行改造,一代,一代,又一代……
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,潘际銮团队终于研制出能到处爬、能找到焊缝、能跟踪、能焊接的机器人,属世界首创,并申请了美国专利。
潘际銮为了国家,想到就要做到,这份赤诚,撼天动地。
7.
2015年,一段外国人拍的长达9分钟的视频引起了热议:在中国高铁列车上,一枚硬币屹立8分钟不倒。世界一片哗然。
想当年,邓小平访问日本时,看着日本的高速铁路羡慕不已,他怎么也想像不到几十年后,中国的高铁会赶超日本,成为世界第一。
中国高铁快速、安全、平稳、舒适,离不开无缝钢轨的有力保障,而无缝钢轨离不开焊接。
那时,中国正为钢轨接头缝隙较大的问题而头疼,潘际銮的科研工作室就传出了焊接技术成功的好消息。
2005年,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——京津高速铁路开工。
两年时间里,潘际銮为高速线钢轨项目建设提供了6份研究报告,做了8项检验,确保每项检验通过后,再接着往下焊。
焊完后,再用一吨重的锤子,从3米高的地方往下砸3次,不断才算合格。
无数个深夜,年迈的潘际銮都站在钢轨上,像一束光,照亮着中国高铁前进的方向。
北京奥运会前夕,京津高速铁路开通,潘际銮携夫人参加了铁路试运行。
列车平稳地飞驰着,看着窗外来不及欣赏的树木和山峦,潘际銮的心像被扫过似的那么清亮,一回头,撞见夫人无限崇拜的眼神,他无比自豪地说:“这是中国的一个骄傲。
现在,中国已经铺设了两万多千米的钢铁轨道,一共焊了66万个头,每一个都做到了严丝合缝,安全可靠,且至今一个没坏。
可以说没有潘际銮,中国的高铁就没有那么安全。
8.
潘际銮除了让核电站“密不透风”、让高铁“天衣无缝”、发明了无轨道自动爬行机器人之外,还先后成功实验出板级电渣焊、重型锤锻模堆焊、氩弧焊等,让国产航母提前下海了30年……
潘际銮的焊接成果像焊花一般闪耀,价值千亿,却很多年来默默无闻,他无怨无悔。
他说:“我的工作对国家有贡献,我就很安心,很高兴。”
如今,潘际銮已94岁高龄,依旧每天往返6公里,每天工作10小时,他要抓紧时间,把工业机器人的手伸向更广阔的领域。
潘际銮拼尽一生,让祖国在焊接领域站在了世界前沿,用他人生中的每一个节点,焊接起了一份辉煌的人生履历,实现了儿时的理想。
就像约韩.戈达德所在《一生的志愿》里所说:“很简单,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,随后,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。接下来,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了。”
.END.
往期精彩文章推荐:
本文标签: [db:标签]
版权说明:如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为宁波松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别再瞧不起焊工了!清华毕业生做焊工发明焊接机器人,震惊世界(机器人焊工好学吗)本文链接。